从震损严重到焕发新生 四川海螺沟景区道路正式通车

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
12月12日,记者从蜀道集团获悉,海螺沟景区道路于当天上午正式通车,景区同步对外开放。
线路起于磨西镇海螺沟大门,止于3号营地,全长约29公里,四川交通人仅用1年零3个月,就让这条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的景区道路焕发新生。
12日上午,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(简称“四川公路院”)现场设计代表,还原这条景区道路震后“重生”历程。
震损严重
全线57处灾害点 景区入口路段成“绝壁”
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,泸定县发生6.8级地震,当天傍晚,四川公路院8名工程师抵达震中磨西镇,参与应急抢险工作。作为现场设计代表,袁泉从去年9月9日开始,到景区公路建成通车,一待就是1年多。
他介绍,海螺沟景区道路距震中最短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,50%路段位于9度烈度地震区影响范围内,受到山体高位崩塌落石、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,道路损毁中断严重,断道长度从几十米到上千米不等。
其中,震损严重路段有7.4公里,位于景区大门到1号营地之间。景区入口依山而建,约10万方堆积体将短短1公里路段掩埋,形成“绝壁”。
经过排查,沿线地质灾害点共有57处,其中滑坡21处、崩塌12处、潜在泥石流16处、路基开裂8处,中高风险点位约占一半。
排查隐患
借助先进勘察手段 保证施工安全与进度
如何快速、高效、安全地重建景区道路?设计团队将地灾处治放在了第一位。袁泉解释,地震后当地发生100多次余震,2023年雨季滑坡、泥石流灾害多发。如果不做好地质灾害处治,就会影响工期和施工安全。
设计团队应用了“空、天、地”先进勘察测绘技术准确判断安全隐患。“空”包括卫星遥感等技术,对地灾点进行大范围的系统排查;“天”包括采用机载激光雷达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,在路线走廊范围内进行地灾排查;“地”指采用人工排查,工程地质勘查等手段详细排查地质灾害点。
此外,团队还采用自动监测手段对泥石流和降雨量进行实时监控。在整个施工过程中,没有出现因为地灾拖延工期,或者造成安全事故的情况。
避大治小
新建“4隧2桥” 对近9成路段升级改造
面对57处地灾点,设计团队采用“避大治小”理念,新建隧道、桥梁绕避大型地灾点,治理小型地灾点。根据统计,全线新建隧道4座、桥梁13座,其中“4隧2桥”——青岗坪隧道、共和1号隧道、共和2号隧道、兰花寨隧道、嘎木沟大桥、向阳坡大桥均位于震损严重路段,是全线控制性工程。
袁泉介绍,重建道路的89.76%是在既有道路基础上进行的升级改造。海螺沟景区道路原来路基宽度多在4米到6.5米之间,改造后达到7.5米;最小转弯半径由8米增加到15米,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随之提升;原本三分之二的路段是水泥路,现在全部铺设了沥青混凝土,驾驶平顺度变得更高。
承建方四川路桥交建集团介绍,项目施工中多次与当地林业和环保部门沟通,邀请专家对景区道路植被保护制定专门保护措施,遇到珍稀植被就调整施工路线,实现了对珍稀植被的“零破坏”。
如今,从海螺沟大门到3号营地全长约29公里景区道路焕然一新,行车安全性和舒适度得到双重提升。旅客乘坐景区大巴盘山而上,可以一路享受沿途美景,旅行体验感同步提升。
相关文章:
相关推荐:
- [国内]法国总统马克龙穿着运动鞋出现在伦敦,被指不和谐
- [国内]月销售额高达千万元的牛肉干里没有牛肉,售假网店被端:将低价的鸭肉冒充
- [快报]“观众将烟头扔进遗址”,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报
- [国内]大量肥美的海肠涌上烟台海滩:号称“海鲜之王”!市民:感谢大自然的恩赐
- [国内]新郎在玉龙雪山拍婚纱照时遭雷击,官方:经抢救无效死亡
- [国内]女子自称死后“不死”,5年间骗取男网友486万元
- [国内]亏损的高尔夫球场,如何走出困境?
- [国内]疑似喝生水感染裂头蚴病,女子突然暴瘦了20斤,脑中取出27厘米活虫
- [综合]打造闪亮“科普名片” 上海第二场医疗机构健康促进交流推进会举行
- [综合]全国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良好,绝不会松懈,以确保全年丰收